知常园地的开场白
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基恩·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在其经典之作《这才是心理学,第九版》(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9th Edition)中将现代心理学描述为“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主要归因于伪心理学的泛滥。他写道:
除了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研究之外,外行人对其他卓越的心理学研究几乎一无所知。想证明这一点,到附近的书店去看看公众能买到什么样的心理学读物就知道了。你的调查会发现,那些摆在书店卖的心理学读物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学的一些早期经典著作(弗洛伊德、斯金纳、荣格、 弗洛姆、埃里克森等),这些著作多半侧重老式的精神分析观点,已经完全不能代表当代心理学了。令心理学家感到沮丧的是,这一领域最有价值的著作都被淹没在书店的科学或生物学类书籍中。例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尔 (Steven Pinker)的名著《思维的运作》(How the Mind Works)总是被归在科学类而非心理学类图书中。因此,他所探讨的关于认知科学的重要文章,被迫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或计算机科学而非心理学为伍。
在多数书店中可以找到的第二类读物,是那些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里面充斥着无数超自然现象,如心灵感应、千里眼、意念移物、超前感知、 转世、生物节律、星灵投射、金字塔力量、植物沟通、通灵手术等(Lilienfeld , Lohr, & Moirer, 2001)。书店里的心理类书籍中这类货色大量存在,无疑导致也反映了人们的误解:心理学家就是证实这些超常现象存在的人。这种误解对心理学而言多少有点儿讽刺。事实上,心理学与那些超常现象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说清楚。这些超常现象压根不在现代心理学感兴趣的范畴之内。个中缘由可能会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书店里常见的第三类心理学书籍就是所谓的自助类读物。有一些是励志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另一些书则是新瓶装旧酒,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老生常谈重新包装了一下。只有少数(简直是凤毛麟角)书籍是由负责任的心理学家为公众撰写的。还有许多书,虽出自心理学专业人士之手,但算不上“负责任”的作品。为了标榜其“独特性”,声称自己发明了一些新“疗法”,不但可以矫治某些特殊行为问题,而且还能满足老百姓的一般需要(赚钱、减肥和拥有更好的性生活是其“三大”主题),这类书籍常能大卖。
心理学的遭遇如此,心理咨询行业就好不到哪去。我们常常可以听见某某咨询师声称自己是某某心理学流派的,而对于科学的咨询,一种心理现象是需要进行综合解释的。这是因为,以我们目前的科学和技术水平,无法象研究某种机械原理一样研究和解释大脑的工作机理,因而各心理学派面对心智的机理研究,无疑是“盲人摸象”,只是根据大量的外部显现表征作统计、归纳、分析和推理,做出各流派的解释。而“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将众多盲人所摸结合起来,也许就是一头完整的“大象”。塔夫茨大学医学博士、耶鲁纽黑文医院住院神经科医生埃利泽·斯滕伯格(Eliezer J. Sternberg)在她《神经的逻辑》(Neurologic)一书结尾写道:
在科学发展史上,常有人宣称某些秘密是牢不可破的,研究者给它们贴上“黑箱”的标签,从此不再深究,但归根到底,这不过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框架罢了。
对于人脑这个“黑箱”,现代心理学家们实质上进行了分工研究。佐治亚州立大学哲学教授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丹尼尔·韦斯科鲁夫和特拉华大学语言和认知科学教授及哲学教授弗雷德·亚当斯合著《心理学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中分类,“科学心理学家”(如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主要探索“黑箱”内的工作机制,“大众心理学家”对外部表征进行科学分析,两者相互借鉴和合作,共同推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尽管本书两位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这样分类,并隐含预示“科学心理学”要取代“大众心理学”,但知常心理持正解观,因为对于“黑箱”,必须坚持这种分工和合作,“内外兼修”才能求得“正果”。
心理学源自于哲学,但知常心理认为,现代心理学与哲学分道扬镳后便渐行渐远,导致现代心理学发展会走很多弯路,心理咨询业也步履艰难。因为“正确的研究框架”的找寻和确定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校验,这样说也并非指哲学万能,意在心理学和哲学应该起到“化学反应”。即便是《心理学哲学》,也没有指出我们创新和研究心理学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书中大量罗列,实质上用爱因斯坦的哲学观可以高度概括的——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正是这一哲学观的总领,才使爱因斯坦如此之伟大。那么,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是否能构建某种框架和建立某种理论来解释爱因斯坦的思维呢?这并非易事。“心流“理论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创造力大师、原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写道:
而且,在任何单一的领域中都无法找到智慧与完整性。他们需要一种打破科学界限的、更广阔的视角,需要一种可以将所知、所感以及自己的判断整合起来的理解方法。
莱纳斯·鲍林(Linus Carl Pauling,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我认为我的做法之一是将观点从一个知识领域带入另一个知识领域。我经常说,我不认为自己比其他许多科学家更聪明,但我对问题的思考可能更多。在我的头脑中有一幅图景,那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理论,是我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如果我读到一篇文章,听到某人在研讨会上的讲话或以其他某种方式了解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科学信息,我便会问自己:“这与我的宇宙理论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我就问为什么。
对此,知常心理作了一定研究,为了探寻“正确的研究框架“,拟从哲学的角度向神经科学提出如下问题:
1、智能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人脑与计算机的工作机理是否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2、通观大量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书籍,都提到人脑神经元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这种复杂网络系统的神经元连接 是否如集成电路一样是逻辑连接?
3、如果是逻辑连接,复杂的神经逻辑网络系统是否存在关键路径?
4、神经逻辑网络系统的运行是否依赖于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或无法探知的“操作系统“?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如果持肯定态度,那么“正确的研究框架“的建立则可以借鉴计算机科学的框架了。
答案可能显而易见,回答2、3、4这三个问题,应该可以简单归纳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2,神经元网络系统一定是逻辑系统,否则人们便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即便是简单的计算、简单的是非判断,都是逻辑的;神经元的突触有的直接链接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简单的直接记忆,如记住人名、物名、英语单词等,但与树突的链接则构成逻辑,与不同的树突链接构成不同的逻辑回路,是物理的。关于3,必然存在关键路径或是关键回路,比如说1+1=2,如果说你回答等于3,则说明计算回路的神经元突触与树突的物理搭接逻辑错误,这个链接一定在关键路径上,由于这个错误会带来其他很多的思维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的错误,因而至关重要;这也说明突触与树突的搭接一定是动态的,否则就没有纠错机制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号称中国第一中学,其校长曾经介绍学习的典型经验就是错题订正,举一反三,就说明订正错题是对搭接逻辑错误的纠正,而举一反三则通过反复联系和刺激,使突触变得更加粗壮而使记忆更加长久、动态链接更加稳定。关于4,一定存在这样的操作系统,使人脑的神经网络系统按照一定规则运行。比如初始学习驾驶,碰到紧急情况踩刹车时,需要思维的接入,一旦熟练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无需思维介入,而这种条件反射的调度,应该是操作系统的一项功能;另外,由于突触和树突的逻辑链接是动态的,因而在操作系统的作用下,可以不断优化和精简逻辑回路,反过来也会不断优化操作系统。因此就可以肯定地回答第1个问题,当哲学家们或是人们在为什么是思维的问题争论不休时,计算机技术给与了默默无声的回答:思维是运行于神经网络系统硬件中的软件。
下面引述一篇网文,可以窥见一斑。
关于一次学生错题订正的思考!
转自 jessiewuyi
我接触过的90%学习奥数的同学家长都反映一个问题:“这道题他应该是会做的,就是粗心做错了”。我的回复基也是千遍一律的:“这就是一个普通学生和一个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学习就像编织毛衣,编织的过程中哪怕有一针一线错了位置,如不及时弥补,编织的越多,漏洞就越来越多。每一道错题都代表学生了学习上的一个漏洞。
上上周我给一位四年级的同学布置了两套杯赛真题卷作业,下节课讲解。学生的错题大约有总题量的3/4,随后的两个小时课程几乎都是在围绕这些错题以及相应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后,我告知学生重新订正这些错题。
当学生交给我错题订正时,我发现其中1/2的错题订正还是错误的,于是,我再花了大约一个小时进行讲解。
当学生第二次交给我错题订正时,我发现依然还有大约1/4的错题订正是错误的,于是,我又花了大约半个小时进行讲解。
我很吃惊,于是我拿出学生书包里的一本他近三个月学习奥数的讲义,按照难度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挑选出了其中的10道题,让他重新做一遍。结果是其中4道题依然不会做。
课后,我仔细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订正错题会如此困难?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把错题给学生临时一次性讲懂并不难,难的是你需要把错题背后的知识点或思维漏洞给补上,而这显然不是一道题目可以解决的,久而久之,当学生对错题的记忆慢慢遗忘的时候,他依然会做错。
1,每一道错题对应的都是一个知识点的漏洞,而数学学科决不能允许模拟两可的情况的出现。
2,每一道错题对应的都是一个数学思维的不健全,这种不健全如不能及时弥补上,错题永远是错题,除非你的记忆永不消退。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学生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个看似违背正常逻辑的问题:若考试中出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错题,相较于那些新题,我们反倒更容易做错。因为做对一道题目的本质不是这道题目你有没有做过,而是背后的知识点或思维你有没有掌握,这道出现过的错题又恰恰是你没有掌握的地方。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错题只讲解一遍且很少再循环讲解的教学模式去教授小学奥数,那么大量学生一定存在如下事实:很多做过也讲过的错题至今依然不会做。
这说明什么?说明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功,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看上去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奥数,但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的原因。
所以说错题相当重要,重要的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比任何一张模拟卷都能更快速的找出你的知识点或思维漏洞。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错题很重要这个道理大家不知道吗?如果知道,为何没有按照更科学的的授课方式去授课呢?我觉得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很多教师或者家长以为错题讲一遍就够了,就是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不愿意再花时间来巩固,觉得浪费,应该把时间放在更多的新题上,似乎这样,学会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多。
2,相较于错题的订正和讲解,做新题和讲新题更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而往往是我们过于追求这种即时成就感,让我们沦为了平庸,我相信那些在各行各业能够出类拔萃的人,一定是较于我们普通人更善于觉察到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也更善于克服人性中某些劣根性,从而才取得了我们普通人不能企及的成就。
3,错题的整理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整理一次倒是很轻松,难的是长期整理。这个道理生活中无处不在。
4,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不会考重样的题目。不考重样的题是没错,但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或数学逻辑是不会变的,错题本身无所谓,有所谓的是错题背后的知识点或数学逻辑没搞懂。
总而言之,我觉得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没有看到“错题反复订正”的巨大作用。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只要把这学期的错题都订正了,你杯赛一定获奖,我相信事实就不是这样了。
一旦能够确定上述模型或框架是合理的,那么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据此展开解释。
以上给出知常心理的理论研究的部分结果,因为水平和人力有限,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交流。
知常心理的咨询师们以很多创新实例,研究心理咨询师如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实质上大家可以看出,上述四个问题及其回答也是知常心理研究人员创新研究的成果,因为,神经元突触和树突的链接机制我们在所学习的任何书上或是文章中均未看见,即使是突触因反复刺激和学习变得更加粗壮这一现象也是后来看了平克的书才知道这是诺贝尔奖成果。